古代中國收藏家在畫上加蓋印章甚至題字,不怕破壞了畫作的構圖嗎?
日期:
2017-02-14
瀏覽次數(shù):
156
?
這東西叫做「題跋」,其內容與形式及位置要與作品密切配合。書、畫,題跋、印章之間互相聯(lián)系,互相增益,使之成為統(tǒng)一的整體,是中國書畫史上一種很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。下面寫點廢話,沒特意研究過,憑記憶寫一點,不嚴謹之處看官就且當故事聽吧。
一種題跋是書家的互捧,典型的宋三家蘇黃米,他們都私下關系不錯,蘇東坡寫一《寒食帖》,黃庭堅在旁邊寫一觀后感,說寫得不錯,文采風揚。米芾寫一《苕溪詩帖》,黃庭堅在旁邊大贊牛逼啊牛逼超常發(fā)揮,黃庭堅寫一作品,米芾也在旁禮尚往來捧一下。這樣子作品的藝術價值也翻了一番,都是名家,相映成趣。幾人抱成一團力量就強大了,如黃庭堅,是以詩出名的,字一般般,若自己單干,在宋這種遍是牛人的時代就湮沒了,因為在蘇米作品旁邊看到他的字,覺得風格強烈,黃就被后人發(fā)掘出來了。后世的書家也是這么回事,在那時代,字寫得人太多了,在一流層面有一萬人,水平都差不多,真正流傳后世就一人,為什么呢?埋頭苦練是不行的,像米芾,他的行書技術在歷史數(shù)一數(shù)二了,皇上點的書畫博士,他喜歡利用職務之便收名帖名畫題個跋,他喜歡二王,所以后世二王的作品,經常會看到他的影子。董其昌,為什么被稱為「帖學之王」,他身居高位,手下過去的東西不計其數(shù),玩得很炫,每拿到一帖,就把其風格吃透,用同樣的風格在后面寫一跋,所以在書畫史上想不出名都難,經常會碰到他。
二是藏書跋,有種到此一游的味道,有大財主特有錢,想在歷史留個名,怎么辦?一個法子就是巨資收名書名畫,用發(fā)抖的手在上面歪歪扭扭寫上自己的名字,有自知之明的,會送給名家高官題,不錯的政治賄賂,有的會在月圓之夜邀一群有文化的朋友,賞花吟詩喝酒后,把作品擺出來在上面寫某年某月某某某某人共賞。方寸之間的爭奪激烈到白熱化,有人把作品弄過來一看,沒地方可題了,瞧一名氣弱沒水平的,刷一層漿糊用紙一蓋繼續(xù)。
歷史上的藏家是皇帝,內府藏的東西,不計其數(shù),有名的「淳化閣」「三希堂」等,皇帝對某位文臣的肯定,就說我這有一羲之的帖,幫朕題個跋唄,這對大臣來說是件祖墳冒青煙的大恩賜,吃素焚香三日沐浴更衣,畢恭畢敬用工整的小楷端正的文詞把這跋寫了,這種題跋水平高,都是當時數(shù)一數(shù)二的儒臣??滴跤赫淖炙悴诲e的,但是自己題得少都讓給大臣。但后來就出了二逼皇帝弘歷,這靼子自認為文采直追李后主書畫能比宋徽宗,其實水平是狗屎還比不了其父和祖父,御藏的字畫就遭了殃任他涂鴉,他愛的是王羲之《快雪時晴帖》,他這輩子看過這帖三十多次,每看一次就寫個幾百字的讀后感,快雪帖總共28字,乾隆在上面寫了上萬字的感想,馮版蘭亭,他的字是扎眼的。他用的印章是霸氣扎眼的,碗那么大一個,古稀天子之寶、三希堂精鑒璽、乾隆御覽之寶,糟蹋了許多東西。
總之,就像BBS的帖,主帖很精彩,跟貼更精彩,有皇帝、名臣、大儒、大書家、大藏家、富商捧場,它才會火有身價。再是這種東西內容底蘊豐富,多重保險基本贗不了,拿上拍賣市場也是很放心的東西,所以,題跋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。
?